
坚持正确
记录自我成长中的观点转变,从坚持自我到追求正确,探索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开放、坦诚的沟通方式,推动更好的决策与合作。
我是一个内向的人,不太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。尽管我能在交流中充当优秀的倾听者,但我常选择不发表自己的观点。这源于两个原因:其一,我认为其他人通常在自己的领域更为专业,我的看法可能显得浅薄;其二,我的观点会随着成长和认知的变化而调整,因此觉得没必要急于表达。然而,这种思维方式在工作中遭遇了挑战。为了推动事情的进展,我必须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,我逐渐认识到,坚持“正确的观点”比坚持“我的观点”更为重要。拥有清晰、合理的观点能推动决策,增强工作的价值,但它同样伴随着风险。如果观点错误,我们可能需要面对承认错误的尴尬,或者固执己见, 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 哪怕能坚持的了一时, 也坚持不了一世。然而,当我开始秉持“坚持正确观点”的原则时,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。
这个原则的核心在于放下对“观点归属”的执念。在讨论中,观点的对错远比“谁的观点”重要。事实是,每个人都可能出错,尤其是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时。在现在的工作中, 有很多决策是需要很快去做的, 你不可能等到你有100%的信息的时候, 再去做决策, 当你有60%的信息的时候, 你也需要去做这个决策, 或者形成一个观点, 这个时候就要非常清楚地知道, 你的观点的支撑到底是什么, 以及当这些支撑和你所想的不一样, 比如说你有一个假设, 当它和你一开始的假设出现不一样的时候, 你要能及时的改变你的观点。
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:一开始,我的分析指向某个结论,但新的数据或其他人的反馈揭示了分析的盲点。这时,我会迅速承认错误,并调整自己的观点。这种做法在一开始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有问题, 但是时间长了以后, 别人反而能给你建立起来一种信任, 这个信任就是说我不需要去顾虑你在这件事上的EGO是什么样子的, 我只需要把事实给你讲清楚, 那你也自然而然的会去认真的思考我所说的这些东西, 给我最好的反馈, 然后告诉我最正确的观点。
当这个人设形成了以后, 我觉得我再工作中就变得非常顺利了, 我去和别人聊他们的看法, 别人也很愿意开诚布公地去和我聊, 我也能很好的和别人一起坐下来, 请他们指出来我认知上的误区, 并且一起形成一个最好的观点。
这种方法在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体现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,就是科学家们不断追求更优理论的结果。接受新理论并非否定过去的努力,而是拥抱更高效的解释框架。同样,在工作中,当新的信息揭示了更优解时,我们应迅速调整,以实现更好的结果。
尽管这一原则看似简单,但在实际应用中,我发现许多人难以做到。无论是出于面子、EGO,还是缺乏自信,都可能让人陷入坚持错误观点的困境。记录下这一心得,是为了提醒自己:要成为那个追求正确的人,而不是那个固守自身观点的人。